WK綜合論壇, WK综合论坛

查看:288 回復:2 發表於 2024-1-2 11:45:54
累計簽到:2696 天
連續簽到:1 天
跳轉到指定樓層
楼主
發表於 2020-7-4 00:06: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VIP精品區,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輕松賺金幣
加入VIP,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超級棒

[中外文學] 黃帝內經 靈樞 刺節真邪 [複製鏈接]

     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刺有五節,奈何?
: L4 J6 Z0 s) h4 J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說刺法有所謂五節,是怎樣的?
* C( L1 n; X3 q5 |" s& j. C
+ b- X% ^' |- R1 f! q; n   歧伯曰:固有五節,一曰振埃,二曰發蒙,三曰去爪,四曰徹衣,五曰解惑。) U5 U7 h; d0 X/ \. V
   岐伯說:刺法的確是有五節:一叫做振埃,二叫做發蒙,三叫做去爪,四叫做徹衣,五叫做解惑。4 M. D8 {- t7 t% o8 Q, {

7 W( o; j9 K& G  q& h   黃帝曰:夫子言五節,餘夫知其意。
# j0 T! x3 Q* \: j   黃帝說:你所說的五節,我不明白它們的意思。( v' x% ?  i" f3 Z  [: X3 S+ N
7 e' ]/ e& m* e
   歧伯曰:振埃者,刺外經去陽病也;發蒙者,刺府輸,去府病也;去爪者,刺關節肢絡也;徹衣者,盡刺諸陽之奇輸也;解惑者,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
# N% r# [( h3 ~   岐伯說:振埃法,就是針刺行於四肢、皮膚的外經經穴,以去除陽病;發蒙法,就是針刺六腑的腧穴,以去除六腑的病;去爪法,就是針刺關節支絡;徹衣法,就是針刺六腑的別絡;解惑法,就是完全了解調和陰陽的作用,補不足,瀉有餘,使虛實相互轉變。$ `6 V% K" N% V: s

4 D/ k. ~" J$ H% R   黃帝曰:刺節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經,去陽病,餘不知其所謂也,願卒聞之。
! A+ |7 P) _( B8 j+ I; n, G   黃帝說:刺節所說的振埃,你說是針刺外經以去除陽病,我不明白“振埃”的含義,請你詳細講給我聽。
* ^8 V" e( c. R0 T' Y
- A+ j0 ~6 t# X+ [& S$ `0 Z   歧伯曰:振埃者,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瞋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惡埃煙,飼不得息,請言振埃,尚疾於振埃。( S( ]) [6 F! `
   岐伯說:振埃這種針法,是治療陽氣大逆,積滿胸中,胸部悶脹,呼吸時兩肩聳動,胸中之氣逆上,氣喘吁籲有聲,坐臥不安,厭惡灰塵煙氣,常噎得喘不上氣來。所謂振埃,是比喻針刺的療效迅速,比振落塵埃還要快。5 R3 E4 r4 z* ]' ~4 C- ?; Y

6 {4 w, l* ]! b1 f' P   黃帝曰:善。取之何如?
7 Z) Z9 U. }2 b7 ]- Q! |   黃帝說:講得好。怎樣取穴刺治呢?. |7 n' b5 s" o

4 f0 ~, J" d# Q) V   歧伯曰:取之天容。

' e8 S" o; E' b* M! A* }/ G   岐伯說:當取天容穴。
4 D6 m8 }/ L1 ~' g. S
2 T$ }) y8 K( m   黃帝曰:其欬上氣窮拙胸痛者,取之奈何?: g2 q+ h; u$ Y# T
   黃帝問:如果氣上逆咳嗽,氣機不得伸展,胸痛,應取治什麼穴位?! W2 L8 I+ N- B  @7 q
% r8 N( f) N; A* d' \
   歧伯曰:取之廉泉。3 K' I' C1 h" p6 F7 _7 O$ j
   岐伯說:應取廉泉穴。6 H$ g+ A; T$ T4 e6 C, A$ d4 y

" c  k  \" `: |% J   黃帝曰:取之有數乎?
$ e  k* w2 l! ?- E
   黃帝問:取用這兩個穴位刺治,用針有一定法則嗎?
$ p9 c. w& L6 X( M/ o5 v3 G2 Q
* J+ C4 b$ O: f   歧伯曰:取天容者,無過一里,取廉泉者,血變而止。
& W2 _& |, O, [. F( ?3 n9 I   岐伯說:針刺天容穴,進針不要超過一寸。針刺廉泉穴,見患者面部血色改變就止針。
; f. y5 q6 p1 Y5 L! i
; x. E+ `3 N3 [# q+ ]   帝曰:善哉。' x9 A. J7 ]4 w3 }  O, x  U% i
   黃帝說:講得好。3 j& ~+ e# n2 [9 y% E9 d
& J) r* j  S1 R" r) d  p+ b
   黃帝曰:刺節言發蒙,餘不得其意。夫發蒙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府輸,去府病,何輸使然,願聞其故。
& |# b  W: y6 C# A2 v1 p) K4 `: V% H   黃帝說:刺節所說的發蒙,我不明白它的意思。發蒙應是治療耳無所聞、目無所見的病,你卻說是針刺六腑腧穴以去除六腑的疾病,取治哪個腧穴會有如此療效呢?我想听聽其中緣故。. R' Y/ k2 `" J  c

! t- E" E. H5 O' }   歧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蒙耳,尚疾於發蒙也。
/ p1 _3 S; t0 r    
伯說:問得妙哇!這是刺法的大要點,針刺妙用的極致,是通乎神明之類的事,口中講說,記之於書卷,也還是不能表達出來。讓我來解釋一下:所謂發蒙,是比喻它的療效比啟發蒙聵還要快。
. P% N! a4 ^) l  x5 o: F  q; h) }9 j( Q; f6 ~( W9 W
   黃帝曰:善。願卒聞之。( D: _4 F3 C- t; k9 f$ a
   黃帝說:講得好。請你詳細講給我聽。7 n% ]7 `6 i6 h. N6 n; L

/ _4 n* _& R- Z. J   歧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

$ A3 Y1 T7 G# {& P. b( d& Q) [5 M   岐伯說:針刺耳無所聞、目無所見的病一定要在中午的時候,刺聽宮穴,使針感直應瞳子,而且要使耳內聽到聲音。這聽宮穴就是治療本病的主要腧穴。
* |; p4 E: L3 C, M% W
3 ], l6 g" b: Z" s$ h   黃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

9 [5 K# l- C! M; F! m. m   黃帝說:講得好。怎樣會使耳內聽到聲音呢?
, q9 @' k" f/ K) q2 S
5 V0 C0 s; P' p. I- t3 Y" V   歧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也。

: R" f; }8 ^! ~9 u% F& ]   岐伯說:針刺入後,讓患者用手緊按兩個鼻孔,而且趕快仰臥,這樣,耳內一定會有聲音應針而響。' a% k* \4 a# E' H

1 Y: A1 V1 H; a0 q   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 F$ N' B2 k" i5 R' \
   黃帝說:講得好。這就是所謂沒有看見去做什麼,也沒用眼睛注視著它,而取穴施治,針到病除,如有神明相助。
: U* Y" \7 s  e3 A5 Y7 s* E+ \9 Y4 Y8 c! g# ^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
  s4 T& D+ _) G   黃帝說:刺節所說的去爪,你說就是針刺關節支絡,請你詳細講給我聽。' Y: ^' V7 `6 F$ w3 [$ i# Y
; `5 A* L$ `  D" y6 i0 y; H5 ?& S' ~
    歧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滎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
1 W  Q0 K  v5 j4 c1 g
   岐伯說:腰脊是人身的大關節;大腿小腿是人用以步趨行走的器官;陰莖是人身的緊要部件,是陰精的守候者,也是津液輸出的通道。所以,如果飲食沒有節制,喜怒無常,就會使津液內溢,下而流入睾丸之中,由於水道不通,陰囊日益脹大不止,以致俯仰不便,步趨困難。這種病是陰囊內水液積滿,不能上通下泄的結果,當用銀針、砭石瀉除積水。陰囊腫大之形不能藏匿,下衣也難以將它遮蓋,所以把去除這種病的針法叫做去爪。, a( Q. [. Z/ \; |) M* g( x; F

) t* Y) p& G# }: u& B& o3 F7 l# p   帝曰:善。
. V5 q0 c4 n, C9 Y   黃帝說:講得好。
3 d7 w9 g1 |) t: o" P& a: t) N( S: M& I6 }) u+ K
   黃帝曰:刺節言撤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
9 }" j8 G# ?7 ?5 }7 L! B) F: P4 E
   黃帝說:刺節所說的徹衣,你說就是針刺六腑的別絡,是沒有固定部位的。請你詳細講給我聽。
( D( A' u' u3 v5 C) u3 L' c- j- i) N# v# u" T0 a$ i: M1 o
   歧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幹嗌燥,飲食不讓美惡。
( b) m/ {* W( I3 p8 s0 }   岐伯說:徹衣這種刺法,治療的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的病。陰氣不足,就會發生內熱;陽氣有餘,就會發生外熱。兩熱相互交合,則體熱過甚,象懷著火炭似的,以致外怕綿帛,衣著不可加於身,連臥席也不能挨近,而且腠理閉而不開,汗不得出,舌焦唇枯,嗓幹喉燥,飲食分辨不出味道的好壞。/ T; I5 o  ~8 I8 I

, |! i8 t; n2 y  ^( ]1 O   黃帝曰:善。取之奈何?! W/ ?' o  R  p0 w4 ?: t  ~
   黃帝說:講得好。怎樣取穴刺治呢?
7 W% N+ U) x( X7 s& R0 c3 F: e2 v9 j9 \8 H1 `4 p
   歧伯曰: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去其汗,熱去汗稀,疾於徹衣。) B" ?! D/ O  L( x1 I( k. t
   岐伯說:取手太陰的天府穴、足太陽的大杼穴,各刺三次,再針刺足太陽中膂俞,以去除其熱,補足太陰經和手太陰經,使汗外出,等到熱去汗稀,病就痊癒了,其去熱的效應比撤除衣服還要快。
/ ~9 |! _: M2 \4 w( Q1 ~# {: j% r; ~; n) k2 M0 u* J
   黃帝曰:善。2 Y* Q1 O9 F2 H# {+ p- t
   黃帝說:講得好。
2 a2 C5 }9 C0 m6 T- L
+ e" q: X+ d$ ^: X6 |   黃帝曰: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餘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
/ X# ~1 {/ z4 N: s( S$ z3 Z, ?
   黃帝說:刺節所說的解惑,你說就是完全了解調和陰陽的作用,補不足,瀉有餘,使虛實相互轉變,但迷惑怎樣解除呢?) `& Z! h# w, g8 N* O

/ N  ~9 @$ [( {% _8 \( b   歧伯曰: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餘,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覆,顛倒無常,甚於迷惑。
( [% T' T- v( b
   岐伯說:人身中了大風,血氣就要偏虛,屬虛的正氣不足,屬實的邪盛有餘,四肢此輕彼重,不相協調,身體傾斜,屈曲不伸,不知東西,不辨南北,其病忽上忽下,反復不定,顛倒無常,比迷惑還要厲害。, r0 \6 P* A+ [* U$ }$ F- W

8 E) {  E: a7 Q+ k7 }+ V" H9 A8 v   黃帝曰:善。取之奈何?
7 v, K  ]0 o+ j4 ?   黃帝說:講得好。怎樣取穴治療呢?9 Z6 c" D" c# z" r
" k6 e) @( h0 x3 b
   歧伯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於解惑。
, V+ w- }1 n) @' Z$ Q. a   岐伯說:瀉其有餘,補其不足,使陰陽平調,恢復正常。運用針法像這個樣子,疑惑很快就會解除。
- A1 i9 U  B: a* h% H# m: E/ q+ Z) b# D$ ~& k
   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 w% ]0 _. Q8 f" s9 u( W$ r) R8 j   黃帝說:講得好。讓我把你講的這些記錄下來,藏在靈蘭之室,不敢隨便出示於人。4 `* D7 q8 ~) V' n: `; t
1 o$ u9 Z  G! w% n% Q
   黃帝曰:余聞刺有五邪,何謂五邪?
& X9 o7 p- V1 z) ^0 K; i! f   黃帝說:我聽說有刺五邪的針法,什麼叫五邪?7 ^; I# V% |/ D: j
" n3 S/ [1 ^) ^+ q/ H
   歧伯曰:病有持癰者,有容大者,有狹小者,有熱者,有寒者,是謂五邪。
4 U2 e# i/ {: ?9 ?" p! H; s   岐伯說:病有癰腫的,有屬實的,有屬虛的,有屬熱的,有屬寒的,這就叫做五邪。; N8 x$ v. h% D9 G9 U  Q% c

. ^  E" b& y  x& C   黃帝曰:刺五邪奈何?# F2 y( \2 F) H6 }$ q& m6 K* e* ~/ Q
   黃帝問:怎樣刺治五邪?) }; O* F: Z/ M3 A$ S' _4 @$ O- I

) @5 Z8 `) {& w3 k+ Z   歧伯曰:凡刺五邪之方,不過五章,痺熱消滅,腫聚散亡,寒痺益溫,小者益陽;大者必去,請道其方。
; Q) I5 T7 t! d& }" c4 o   岐伯說:刺治五邪的方法,不過五條:癉熱的病症應該消滅熱邪,癰腫積聚的病應該使它消散,寒痺的病應該益氣溫通,虛邪的病應該益其陽氣,實邪的病應該排除邪氣。讓我具體講講刺五邪的方法:
+ ?0 L; S* U: l, t2 h8 E! o7 j" C8 ^# N
   凡刺癰邪,無迎隴,易俗移性。不得膿,脆道更行,去其鄉,不安處所乃散亡,諸陰陽過癰者,取之其輸瀉之。: Q" E1 p$ B: k+ a
   凡是針刺癰邪,不可迎著癰邪的隆盛之勢使用瀉法,應該用和緩的方法耐心施治。如果不得膿,就應改換方法,離開固定部位進行針刺。總之,要使病邪不能定於它所滯留的地方,才可使它消散,離去。要點:各條陰經、陽經,凡通過癰毒所在部位的,應取用其本經腧穴以瀉之。
( \' s. a! R# f4 }9 Z, w, a* p+ R9 _9 M; C, ~! V# I' o0 J9 d
   凡刺大邪,日以小,洩奪其有餘,乃益虛。剽其通,針其邪,肌肉親視之,毋有反其真,刺諸陽分肉間。
, J" q# f8 Q$ s
   凡是針刺實邪,務求使實邪日益減小,瀉其有餘,就可起到補益其虛而使虛實漸趨平和的作用。在病邪往來的通路上攻擊它,針刺病邪使它離去,使肌肉相附;待到邪氣除盡,真氣返還,就停止針刺。要點:當以針刺諸陽經的分肉間為主。" o5 O0 i4 B* k5 F7 K" ?* y

/ ^" V/ U( x: j! [) s, ^   凡刺小邪,日以大,補其不足,乃無害。視其所在,迎之界,遠近盡至,其不得外侵而行之,乃自費,刺分肉間。
) }$ {& R5 w! m( W8 @9 O, @   凡針刺虛邪,是使正氣日漸充實,補其不足,虛邪就不至構成危害。觀察虛的所在,在氣行的來路上迎接它,使遠近經氣盡至而不外洩;但補不可太過,補得過分則損正氣。要點:針刺分肉間。; w5 d. l( H+ o! L. }8 w) A

. p* u: A6 |* g( `" c   凡刺熱邪,越而蒼,出遊不歸,乃無病。為開通,闢門戶,使邪得出,病乃已。

* s0 `4 O& E$ _5 p   凡針刺熱邪,應使熱邪發散而轉涼。熱邪散出不再回返,病就消除了。要為它疏通道路,打開門戶,使熱邪得以排出,病即痊癒。  _  O' [9 V1 ^3 T$ \6 u+ j

4 y7 L; t8 j" Z! a. r6 e7 G5 ?   凡刺寒邪,日以溫,徐往徐來,致其神。門戶已閉,氣不分,虛實得調,其氣存也。# n  h3 U1 Q' b5 B0 `. X
   凡針刺寒邪,要使體氣漸轉溫和。要用徐來徐往的手法除去寒邪,招來神氣;要密閉針孔,使真氣不得分散、逸出,虛實得以平調,真氣就可牢固內存了。
5 K% k- B; A  N/ F3 J+ S
8 w: c) L; A4 P' C! A+ A- `% P: a   黃帝曰:官針奈何?) V) g/ t, m5 O5 F, o9 P! V5 ]
   黃帝問:針刺五邪,怎樣選用針具?
& ~1 J  t# e1 b3 _8 }# U3 }    歧伯曰:刺癰者,用鈹針;刺大者,用鋒針;刺小者,用員利針;刺熱者,用才針;刺寒者,用毫針也。
4 }& {# j3 D7 ^) O4 I' x4 i# z   岐伯說:刺癰邪的病當用鈹針,刺實邪的病當用鋒針,刺虛邪的病當用圓利針,刺熱邪的病當用鑱針,刺寒邪的病當用毫針。) o7 o/ F; P8 r1 x' j8 e" z4 w

; J/ j( Z! U' K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下有漸洳,上生葦蒲,此所以知形氣之多少也。陰陽者,寒暑也,熱則滋雨而在上,根莖少汁,人氣在外,皮膚緩,腠理開,血氣減,汗大洩,皮淖澤。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肉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脈猶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 J: a( _. s7 G& [   讓我再談談解結的理論。人身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合。人既然與天地相參並,所以人的疾病是可以比擬、參照天地自然現象加以解釋的。地有低濕的沼澤,上面生長蒲草、蘆葦,觀察蒲葦的茂盛與否,可知其浸濕的程度,積水的多少;同樣,觀察人形體的強弱,可知血氣的盛衰。陰陽變化與寒暑交替相應,赤日炎炎在上,草木的根菱就缺乏水分;人體陽氣在於淺表,則皮膚弛緩,腠理張開,血氣衰減,汗液大洩,皮膚淖濕。天氣寒冷,則地凍結,水成冰;人體陽氣沉伏於內,則皮膚密致,腠理閉合,汗液不出,血氣凝滯,肌肉堅澀。在這樣的時候,善於舟行水上的人,也無法在冰上行船;善於鑿地的人,也難以鑿穿凍結的土地。同樣,當患者處在十分寒冷的環境之中的時候,善於用針的人,也不能治除其四肢厥冷之症,血脈凝結,堅實沉滯不能往來暢行的,也難以立時就可使它變得柔和暢通。所以,善舟楫的人,一定要等到天氣變暖、堅冰融化之後,才可以在水上行船;解凍之後,地才易於鑿穿。人的血脈也是這樣,治療厥逆時,一定要先用熨法調和經脈,在手掌與腋下,肘部與腳部,頸項與脊背等處加以熨治,使經脈調柔,溫熱之氣已通,血脈遂即暢行,然後視病如何,對症施治:脈濡濕潤滑的,就針刺使它恢復正常;脈堅緊的,就針刺而使實邪破散,待厥逆之氣下行,就停止針刺。這就是解結的方法。1 ~* ?6 p1 b: O9 y
# ~% J8 ~& E/ R
   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街,其上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 D" Y; l0 @/ Y$ ?  h" R# s( p   用針之事,主要在於調氣。水穀所化精微之氣積聚於胃中,使營氣、衛氣內外交通,並遵循各自的道路運行全身。宗氣留積在膻中的氣海,它下行則流注於氣街穴,上行則趨走於呼吸道。所以,足部發生厥冷之症,是由於宗氣不能循經下行,致使脈中血液凝滯留止,如不先用溫熨法溫通調和血脈,就不能取穴刺治。
& v: _4 W3 t! a' A1 k; c1 s
9 z# b( F  s  p/ }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已也。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
! D9 I) [( ]8 U+ o0 c. U* z   用針治療疾病,一定先要診察患者經絡的虛實,用切、循、按、彈等診候方法,診視脈氣的應動情況,而後取適當穴位刺治,以去除其病。如果手足太陰、手足少陰,手足陽明六經的脈氣和調,就說明身體無病,即使有些小病,也可不治自愈。如果某一經脈上實下虛而不通暢,這一定是橫絡受邪,並且邪氣勢盛,因而影響到正經,使它不能通暢。遇到這種情況,應將病邪所在部位診察明白,然後用瀉法刺治。這就是所謂解結的方法。
! _3 f" a2 @3 s
2 {- e- L8 h+ n  N3 ^# J   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則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

% Y1 I1 W. L* X5 I. S   腰以上寒,腰以下熱,應首先針刺項間足太陽經穴位,而且要留針較長時間,針刺已畢,再在項與肩胛部加以溫熨,使溫熱之氣下行,與腰下之熱通而相合,然後停止針刺。這就是所謂推熱而使它向上的針法。, E( r9 s) u5 Q

7 b( f6 L+ P6 s; v% ^3 n   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

/ T- [" u7 ]3 A8 D0 m# j6 G* W   腰以上熱,腰以下寒,要診察是哪一條經脈脈氣不足並影響、傷損了其他經絡,然後取適當穴位刺治,待到陽氣下行,便停止針刺。這就是所謂引熱而使下行的針法。1 N; y6 Z$ c; j3 s# J2 _; v5 y# u
! ]! q4 {' w  [; X) ^; m
   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言,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挾按頸動脈,久持之,捲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 [; m4 F9 a7 e% a7 j  S1 m' F7 {   全身大熱,發狂而且幻視、幻聽、妄言妄語,應診視足陽明胃經及其大絡,取其適當穴位刺治。經絡虛的就用補法:如血氣盛實鬱結,就用瀉法。並讓患者仰臥,在其頭前用兩手的拇指、食指夾按其頸部人迎動脈,作較長時間夾按後,再屈指切按推揉,由上而下推至缺盆穴,如此重複多次,待到熱去才停止。這就是所謂推而散之的方法。
' T. Z, U5 O# s1 y
/ @# J0 ]4 J0 y5 C9 a3 \   黃帝曰: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痺,或不仁,變化無窮,其故何也?
) t4 Z3 n4 Z) K0 H3 r8 A   黃帝問:有在一經之中發生多種疾病的,或痛、或癰、或熱、或寒、或癢、或痺、或麻木不仁,變化無窮,是什麼原因呢?2 m# f2 ^$ M3 z: }. D: r; h
) U1 q2 F( i  J- b# P
   歧伯曰:此皆邪氣之所生也。
3 A/ A" U- g2 K" p   岐伯說:這都是由邪氣引起的。
$ `$ I0 {( d+ E" F. i" p- r, E6 h; N2 k; }% D  t, }* k6 T7 l# p) N
   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邪氣?; G; O9 _2 c( V: T% M. w5 A
   黃帝問:我聽說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什麼叫真氣?5 }* w! Y4 u* I+ Q6 s5 Q6 R/ G0 C
6 J9 ?. k- ^4 Z3 N6 S6 e
   歧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榖氣並而充身也。正氣者,正風也,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也。邪氣者,虛風之賊傷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風者,其中人也淺,合而自去,其氣來柔弱,不能勝真氣,故自去。  Q+ Y! w8 C+ \+ j' K
   岐伯說:真氣是先天的真元之氣,與飲食所化之谷氣合併而充養著身體;正氣,這裡指的是正風,正風從合於四時八節的方向而來,不是過於劇烈的實風,也不是與時令不合的虛風;邪氣就是傷害人體的虛風。虛風侵襲了人身,會深入體內,不能自行消散;正風著於人身,只進入淺表,與體內真氣相遇後就會自行消散,這是因為正風之氣來勢柔而不猛,不能戰勝真氣,所以會自行散去。
5 ?" q7 J) [( A& c, ]
; B& v1 o- b: ]6 x+ E   虛邪之中人也,灑淅動形,起毫毛而發腠理。其入深,內搏於骨,則為骨痺;搏於筋,則為筋攣;搏於脈中,則為血閉,不通則為癰。搏於肉,與衛氣相搏,陽勝者,則為熱,陰勝者,則為寒。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虛則寒搏於皮膚之間。其氣外發,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則為癢。留而不去,則痺。衛氣不行,則為不仁。3 g2 O: u* v) K
   四時八節的虛風邪氣侵襲於人體,人就會感到寒意而森森戰栗,毫毛豎起,腠理開張,虛邪深入向內,傷害至骨,就形成為骨痺;虛邪傷害至筋,就造成筋攣;損傷於脈,就造成血痺,血液淤滯不通,就形成癰;虛邪傷害於肌肉,與衛氣相搏擊,陽邪偏勝就形成熱症,陰邪偏勝就形成寒症;真氣為寒邪所迫而離去,真氣離去則造成陽虛,陽氣既虛則寒邪傷害皮膚,邪氣向外發散,就會使腠理張開,毫毛搖動,邪氣往來而行,就會發癢;邪氣滯留不去,就形成痺症;衛氣不能流通暢行,就形成麻木不仁之症。
+ L( i8 p2 e) I6 J! b4 X1 x! q) D7 {# R. P8 q& a
   虛邪遍容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
/ x' p4 e" A% ^5 \
   虛邪偏中、留止於人體的一側,如邪氣深入,內犯榮衛,使榮衛漸漸衰弱,則真氣離去,邪氣獨留,就會形成為半身不遂症。如果邪氣侵入得輕淺,就造成半身偏痛。
! I8 m$ C6 ?. i/ n' u  M+ h* @# A! U
   虛邪入入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痛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於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於骨,骨與氣並,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0 A1 K* C* h) Y3 k
   虛邪侵入而至於人體的深處,寒邪與熱邪相搏擊,長時滯留於內而不去,如果寒勝過熱,就會骨骼疼痛,肌肉枯萎;如果熱勝過寒,就會使肌肉腐爛化膿,以致內傷於骨,內傷於骨就形成為骨蝕;如邪氣傷於筋,筋就屈縮不能伸展,邪氣如久居不去,就會形成為筋瘤;如果病邪有所結聚,人體內的氣也會歸往結聚之處,以致衛氣滯留其處而不能返還流通,使津液久留於腸胃之間,集結而形成為腸瘤,這種病時間長的須數年才可形成,用手按壓,瘤是柔軟的;病邪有所結聚,人體內的氣趨往結聚之處,致使津液留滯,邪氣中傷,凝結一天比一天嚴重,接連不斷地積聚,就會形成為像乾肉一般的瘤,用手按壓,是堅硬的;病邪有所結聚,深入而傷及骨,邪氣附著於骨,骨與邪氣並合,一天比一天增大,就形成為骨疽;病邪有所結聚,傷害到肌肉,宗氣趨往結聚之處,而病邪留滯不去,如有內熱,肌肉就會化而為膿,如無熱,就會形成為肉疽。上述這幾種邪氣,其發作沒有一定部位,但引發的疾病都有一定的名稱。
. T& b- b6 t8 V+ K: V
收藏收藏 贊贊(0)
把本文推薦給朋友或其他網站上,每次被點擊增加您在本站積分︰1宣傳
桃妖视频站,海量在线视频任你播
累計簽到:197 天
連續簽到:1 天
沙发
發表於 2021-4-27 15:04:13 | 只看該作者
VIP精品區,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輕松賺金幣
加入VIP,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超級棒
這個我收藏了!謝謝分享!WK的資源越來越豐富
累計簽到:29 天
連續簽到:1 天
板凳
發表於 2024-1-2 11:45:54 | 只看該作者
VIP精品區,資源無限好賺金任務區,輕松賺金幣
加入VIP,享受高級特權宣傳賺金又升級,超級棒
很讚的文章,謝謝咯!相信WK因為有你而更加精彩!

回復樓主 親!! 下午好,中午養足了精神嗎?讓我們一起渡過下午茶時間,WK有您更精彩!

 分享同時學會感恩,一句感謝的話語,就是最大的支持!  歡迎交流討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册

本版積分規則

c重要聲明:本論壇是以即時上載言論的方式運作,WK論壇對所有言論的真實性、立場及版權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而一切言論只代表發佈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務必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由於本論壇受到「即時上載言論」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言論,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內容出現「真實性、立場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論壇有權刪除任何言論(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SiteMap[網站地圖]

發表新帖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