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9-3
- 精華
- 在線時間
- 小時
- 米币
-
- 最後登錄
- 1970-1-1
累計簽到:1488 天 連續簽到:10 天
|
四十幅世界名畫[40P]- c0 B" S; r3 Y- `; {! D4 c: ^
1、蒙娜麗莎 1503年-1506年 萊奧娜多·達·芬奇 意大利 77cm×53cm 板 油彩 巴黎 盧浮宮藏
* P5 V4 N. o; A+ _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婦女形象。據記載,蒙娜麗莎原是佛羅倫薩一位皮貨商的妻子,當時年僅24歲。畫面中的蒙娜麗莎呈現著微妙的笑容,眉宇間透出內心的歡愉。畫家以高超的繪畫技巧,表現了這位女性臉上掠過的微笑,特別是微翹的嘴角,舒展的笑肌,使蒙娜麗莎的笑容平靜安祥而又意味深長。這正是古代意大利中產階級有教養的婦女特有的矜持的美好表現,不少美術史家稱它為"神秘的微笑"。 : |8 v& k) {% A% f+ a4 F
& Z4 Q2 c. N. Q9 X+ f7 Z# s
Q5 x# f$ W* a9 a; i 2、入睡的維納斯 約1510-1511年 喬爾喬內 意大利 108.5cm×175cm 布 油彩 德累斯頓國家美術館藏( f7 l5 w3 L) V. d
這是喬爾喬內最成功的油畫作品,最後由提香完成。作品中的維納斯展示出造化之美,沒有任何宗教女神的特征:在自然風景前入睡的維納斯,軀體優美而溫柔,形體勻稱地舒展,起伏有致,與大自然互為呼應。這種藝術處理不是為了給人以肉感的官能刺激,而是為了表現人的具有生命力的肉體和純潔心靈之間的美的統一。這種充滿人文精神的美的創造,是符合文藝複興時期理想"美"的典範的。
: Z8 n3 W0 J7 c* _) j' z1 \
' X$ h: y7 G% p/ S& I* e3 w C- O* W
3、無名女郎 1883年 I.N.克拉姆斯柯依 俄國 75.5cm×99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術館藏) z. `2 k5 V" z
這是一幅頗具美學價值的性格肖像畫,畫家以精湛的技藝表現出對象的精神氣質。畫中的無名女郎高傲而又自尊,她穿戴著俄國上流社會豪華的服飾,坐在華貴的敞蓬馬車上,背景是聖彼得堡著名的亞歷山大劇院。究竟“無名女郎”是誰,至今仍是個謎。畫家在肖像畫上創造了一種新的表現風格,即用主題性的情節來描繪肖像,展示出一個剛毅、果斷、滿懷思緒、散發著青春活力的俄國知識女性形象。
# X4 g* H: [/ w: O% w, L ) S# \! w# F9 R4 y0 s/ {# O
; g+ `. Z( t7 }' T" |# ?/ s
4、女占蔔師 卡拉瓦喬 油畫 1590年 99×131厘米 藏巴黎盧浮宮 $ i9 p9 D9 Y9 N) J& T6 A& |, {
5 M3 k4 B0 [ y2 l' @7 r1 v; E
5、宮娥 委拉士貴支 1656年 318×276厘米 藏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宮 ; X5 U/ _- s5 W o( C& J
1 [* s j. M! j+ V
" t+ @* z6 D4 m& I 6、海倫娜.弗爾曼肖像 魯本斯 1620-1625年 79×54厘米 現存倫敦國立美術館 ' }) b5 e5 p' m
: V& p( `1 s4 D! F
5 C1 _5 F5 v0 V. B/ R, x
7、珍珠女郎 柯羅 1868-1870年 70×55厘米 巴黎盧浮宮藏 8 o) z S8 [4 E7 p4 \/ v
1 k( m9 k4 T3 B
, p' e* ~) f9 m% A1 q 8、吹笛少年 馬奈 油畫 1866年 160×98厘米 . ^! y6 J8 r* D5 o
4 ~! C. A: Q* U" T% m( i* K9 s4 |6 B0 s: \# ~5 c* K, _. j
9、向日葵 1888年 文森特·凡·高 荷蘭 91×72厘米 布 油彩" z6 y( {) z: y: I6 m. C
《向日葵》是凡·高在法國南方時畫的。南方陽光的燦爛令畫家狂喜,他用黃***色畫了一系列靜物,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這時的代表作。畫家以短暫的筆觸把向日葵的黃***色畫得極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燒的火焰一般,細碎的花瓣和葵葉象火苗一樣布滿畫面,整幅畫尤如燃遍畫布的火焰,顯出畫家狂熱般的生命激情。
- R2 e) {5 ~7 ?8 C- D, E. Y
' `& q8 }" P. }$ D" H( K
* o9 c6 g" S1 R 10、西斯廷聖母 拉斐爾 1513-1514年 265×196厘米 現藏德累斯頓博物館# { V) M5 D* f, [
畫面上,帷幔向兩邊緩緩拉開,聖母馬麗亞懷抱嬰兒基督從雲中冉冉降落。她的腳邊,跪著年老的教皇西斯廷二世和年輕美麗的聖徒瓦爾瓦拉,前者穿著沈重的法衣,用手指著聖母應該去的大地,後者目光下垂,虔敬里略帶羞怯,似在為母子倆祈禱。聖母面容秀麗而沈靜,眉宇之間似有隱憂,為了拯救全人類,她將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愛子。小基督依偎在母親懷里,他睜著大眼睛望著我們,目光里有一種不尋常的嚴肅感,似乎他已明白這里所發生的一切。
+ k. o7 ]- t* I7 M& T$ Y , M6 S2 x, B9 Y
* ?! L" k- l: w4 C1 P3 t 11、自由引導人民 德拉克羅瓦 法國 1830年 油畫 260×325厘米 盧佛爾博物館5 d* P+ T$ N) Z6 W
反映1830年革命的《自由引導人民》是德拉克羅瓦最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畫家以奔放的熱情歌頌了這次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參加的革命運動。高舉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婦女形象在這里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特征。她健康、有力、堅決、美麗而樸素,正領導著工人、知識分子的革命隊伍奮勇前進。強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戲劇性效果,與豐富而熾烈的色彩和充滿著動力的構圖形成了一種強烈、緊張、激昂的氣氛,使得這幅畫具有生動活躍的激動人心的力量。7 V7 l% t, {( i% P
本畫取材於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國王查理十世取消議會,巴黎市民紛紛起義。27至29日為推翻波旁王朝,與保皇黨展開了戰鬥,並占領了王宮,在歷史上稱為"光榮的三天"。在這次戰鬥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征法蘭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面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一座橋頭時,中彈倒下。畫家德拉克洛瓦目擊了這一悲壯激烈的景象,又義憤填膺,決心為之畫一幅畫作為永久的紀念。5 i+ J& r1 |0 L6 h+ j. C" ?8 s
畫上展示的巷戰場面,是畫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壘戰的草圖的基礎上定稿的畫面。最引人註意的一位象征自由的女神,她頭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紅色弗吉里亞帽、左手握槍、右手高舉著迎風飄揚的三色旗。她是全畫的中心,觀眾註目的焦點。女神的左側,一個少年揮動雙槍急奔而來,他象征著少年英雄阿萊爾;右側那個穿黑上衣、戴高筒帽的大學生,就是畫家本人,他緊握步槍,眼中閃爍著自由的渴望。# l. l# v# M0 U; v
這幅畫氣勢磅礴,畫面結構緊湊,色調豐富熾熱,用筆奔放,有著強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時,引起轟動。德國詩人海涅為此畫寫了贊美詩。在這以後,這幅畫還有一些有趣的經歷。1831年,這幅畫被法國政府收購,在盧森堡宮展出了數月,後因時局變化,還給了畫家本人。17年後,1848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法國人民要求把此畫重新在盧森堡宮展覽。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此畫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動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盧浮宮。 ) [$ E0 P" ^& `- s9 ^, S7 C& b" O
2 ]9 J5 q' j+ }( a1 d# L; ^8 r* o4 p+ m7 J/ ~2 s
12、拾穗 弗朗索瓦.米勒 法國 油畫,83.5×111厘米,1857年, 巴黎盧浮宮藏4 r0 I: z2 f" m* @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整個作品的手法極為簡潔樸實,晴朗的天空和金黃***色的麥地顯得十分和諧,豐富的色彩統一於柔和的調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樣,雖然所畫的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一覽無余,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這是米勒藝術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在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至今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與鼓舞。" @) j& I; \( v4 F' F/ M
《拾穗》描寫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後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們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米勒卻將她們的身姿描繪有古典雕刻一般莊重的美。三個農婦的動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動作連環的美,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分解圖。紮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另一只手握著麥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里小有收獲;紮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複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里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複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8 l) c' s& q6 F0 v' q8 ` k
畫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二塊頭巾那種沈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整個畫面安靜而又莊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對農村生活的特別的摯愛。。
8 U" u% q' l$ j( ~ ; n( h$ _- j2 K" r8 {( a
2 A( J3 H4 p. A 13、瑪麗皇後在馬賽港登陸 魯本斯 佛蘭德斯 394cm×295cm 現藏於慕尼黑美術陳列館
5 h+ h, D# }: Q. }3 ? v; z 《瑪麗皇後在馬賽港登陸》是魯本斯為法國皇後以《瑪麗.美第奇生平》為標題完成的第6幅歷史畫(共計21幅),魯本斯以半神話半浪漫主義的虛構手法將這真實人物與事件融進虛幻的頌揚環景中。美第奇家族是法國著名的名門望族,瑪麗·德·美第奇曾為法國攝政皇後。這件作品描繪瑪麗的宮船剛剛抵進賽富港,她盛裝待迎,準備接受法國最高規格的禮儀,船頭上戎裝的姑娘,身著古羅馬的服裝,伸開雙臂,表示了法蘭西的歡迎。豪華的宮船下面,許多海中女仙在拽著繩。
0 a. f7 k7 V. l5 l$ V: f0 l " o& g4 F/ a i/ c* c) O+ Y
( t% ]. D8 }( ]) }& n
14、近衛軍臨刑的早晨 (俄)蘇里柯夫 油畫 1881年 218×375cm 藏於特列恰可夫畫廊5 b6 d9 s! I8 \5 l" f4 v: l
《近衛軍臨刑的早晨》描寫了17世紀俄國歷史上的一件真事。1698年正當彼得大帝出國訪問時,俄國發生了近衛軍兵變。彼得大帝得知後倉促回國,立即殘酷地鎮壓了這次兵變。畫面的背景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的墻外和華西里伯拉仁諾大教堂的天球頂。身穿海藍色軍裝的彼得大帝騎在高頭大馬上,親自監督處決“謀反”的近衛軍。他的背後是整齊森嚴的行刑隊和一排絞刑架,他的右邊是一群外國使節和他的寵臣。占據畫面大部分前景的是動亂的人群,一些農民裝束的近衛軍家屬圍繞在六個即將臨刑的近衛軍身旁,他們悲痛地哭泣著。表現了寧死不屈的俄羅斯民族的堅強性格。蘇里柯夫(1848-1916)善於創作大型歷史畫,《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緬希柯夫在別留佐夫鎮》、《女貴族莫洛卓娃》被稱為蘇里柯夫歷史畫的“三部曲”。 * ]/ _+ t' L$ t7 `
3 r2 H9 b* e, w" I( C0 E
, Q' `6 Q' [ h 15、阿爾卡迪的牧人 尼古拉·普桑 法國
7 m. D* R3 D/ l8 V6 B# Z 尼古拉.普桑(NicolasPoussin)被認為是十七世紀法國最傑出的巴羅克(Baroque)大師。《阿爾卡迪的牧人》為其代表作。在這幅畫里,三男一女四位牧人正在辨認墓碑上的拉丁文:“Et inArcadiaego”,不管ego是否死亡本身,整個畫面表現的確實是對“死亡”的討論和思索。天色有點暗,有三棵遠近不一的樹都傾向左邊,石墓線條端莊,四個人神態各異。畫面的右後方,在較暗的地方透出晚霞,這幾縷光線使整個畫面顯得特別優美,這種對幽暗的平衡,使人絲毫感覺不到死亡的可怕。的確,使我們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分離”(至於說對“無意識”的恐慌,是荒唐可笑的,因為既是“無意識”,也就不會感覺到失望或痛苦的可能。)“分離”是我和別人的,甚至是我和自己的。但這種分離不獨死亡才具有。死亡只不過表示分離的不可逆轉,而其他類型的(“生的”)分離還可以給人一個幻想的機會。幻想的可能性在於其本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 J, X: p9 n( \
2 [6 a' b% C& W( B8 Y. @( K+ c! E+ w9 P
16、晚鐘 米勒 1850年 55.5×66厘米 巴黎盧浮宮藏
V; O2 S1 _. A$ ?5 C* r. p 看到這對在田間默默祈禱的農民夫婦,我們仿佛也聽到了遠方依稀可見的教堂傳來的鐘聲:這“鐘聲”好象越來越大,傳得越來越遠……
, z7 c+ {" ~! m$ v# V# a* O' @ 也許是這對佇立在農田里剪影一般的農夫與地平線交叉的形式使人聯想到了莊嚴、神聖的“十字架”,從而,拉近了農夫、教堂與觀賞者的距離並強化了教堂鐘樓的“音響”感應;也許是由於日暮余輝的籠罩、屏息靜思的農夫和靜穆沈寂的大地的反襯;也許是由於畫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虛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傳出的“鐘聲”可以融為一體,好象觀賞者為畫中人、畫中景、教堂及教堂鐘樓里傳出的鐘聲也融成了一體……
' T" t- ^' z! M6 x 這濃郁強烈的宗教情感,這凝重聖潔的宗教氣氛,這莊嚴、肅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貧樂道的基督徒形象,這深沈、悠遠、悲壯的詩意境界,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沒有在宗教境界修煉到一定程度,沒有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沒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眾的繪畫技藝,是很難創作出這樣的傑作的。5 L* _% w% u& r% D" X9 U) ]9 {5 R
這外在粗陋、樸實,甚至木納、癡呆,而內心純凈虔誠、溫順善良的農民形象,不僅體現了米勒對農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體現了19世紀後半葉藝術家強烈的民主意識以及現實主義的求實精神。
2 [' r( n' t* p0 k3 M0 U * M" B: h" N" l# H) k- n
' `: i5 t4 _6 n O+ W4 G 17、畫家與女兒像 1789年 伊麗莎白·路易絲·維瑞 法國 布上油畫 130×94CM4 p5 r. @, [) G% T( ~+ I
巴黎盧浮宮藏
$ V. Z- B8 y1 k5 B4 V+ x! v 《畫家和她的女兒》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寫照。上述肖像畫的特點在這幅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是她32歲時所作,十分瀟灑優雅。女畫家裝束樸素典雅,端莊秀麗,目光溫柔而深情。她俯身坐著,雙臂圍抱著女兒的臉。女兒天真可愛,把臉緊貼母親,摟著媽媽的脖子,顯得無限嫵媚。作品將母女之愛、親子之情畫得十分動人,也表現了畫家自己的溫婉多情。構圖采用了穩定勻稱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諧,線條優美洗練,背景不加任何陪襯,更突出了主題。 9 r! @0 v% x& P' F" D
; s( S, H& x0 c/ z* S/ H
7 y# A% M; p, @8 t 18
3 x0 s) K }$ p3 `! w 6 G( @" f8 b0 d; W
! P/ }6 m- W$ o
19、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奈 拉斐爾 意大利 布面油畫 82*66cm 1516年作 現藏於巴黎盧浮宮6 d- {$ V- ~' J$ ^
拉斐爾的《巴爾達薩雷·卡斯蒂利奧奈》這幅作品真切而生動地反映了這位政治家、外交家兼學者於一身的形象特征:他那黑亮、鋒利而又平和的眼神,好象能夠看穿一切;他那微紅、緊閉、外柔內剛的雙唇,顯示了他自信、果斷、嚴謹和善辯的機巧;微微翹起的下巴,那濃密、整齊的絡腮胡須,顯示了意大利16世紀文藝複興時期學者特有的風範;那黑色的禮帽,白色的襯衫,灰黑色的素裝又反映了被畫者在當時主張摒棄艷裝提倡素裝的時代風尚。如果用拉斐爾的這幅肖像畫與前兩期我們看到的作品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他的畫既沒有達·芬奇畫中那朦朧、神秘的晦澀;也沒有米開朗基羅雕刻中那緊張、沈重的悲劇意識。他的畫單純、明快、溫煦、甜美,與前者相比顯得更親切、更平和、更能接近一般欣賞者的審美口味
4 S7 e* k& w* D5 M( W! P 8 Z6 d' {! g$ P& u
6 T9 ?$ D/ O% e a( [( \! U4 i
20、吹肥皂泡的少年 夏爾丹 油畫 1730年 88×70厘米 藏華盛頓國立美術館
% f* N0 z- N+ A R$ @4 Y+ z 《吹肥皂泡的少年》是夏爾丹早年的一幅風俗畫:一個衣著破舊但不失為整潔的少年正在從室內向室外吹著肥皂泡,他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將肥皂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還有一個孩子,看上去僅有3、4歲,正踮著腳扒著窗臺使勁從室內向室外觀看……。題材非常普通,情境極為單純,這是一種清閑、安逸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下層平民的孩子們自然、儉樸、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
! n! ~! ^4 u! ]" P 0 }$ I& ]# |8 l0 N) a
) {2 W! g) U! S x& b, t. L) } 21、後宮露臺 創作者:讓-萊昂·熱羅姆 法國 規 格:80cm×102cm 材 料:布 油彩 存藏處:私人藏
1 ?' ~; U \- o6 B& S 畫家熱羅姆是浪漫派畫家德拉羅什的學生,卻又極善安格爾嚴謹的線條。1856年,他曾赴埃及與近東旅行,收集和紀錄了大量關於近東的風土人情,創作了一批極富東方情調的作品,轟動了整個法國畫壇。熱羅姆畫的這幅《後宮露臺》,描繪了阿拉伯王宮最隱秘的後宮生活,描繪了生活於後宮的王妃、宮女等女眷的閨閣生活,有的在洗浴,有的在清談,有的在沈思……,幾乎都流露出一種惆悵與茫然的神情,華麗的露臺,冰冷得象囚室,不見天日,只有露臺外面才是晴朗的天空與清新的氣息。從構圖和色彩處理上,都遺留著古典主義原則的嚴謹性,註重細節的和諧對比,人物、服飾、建築尤重質感的表現,充滿異國情調。
( x$ g, x. O3 {* K4 {# J7 H
9 m4 F9 @* ~ I* X
- G( Y9 T* J6 I/ X3 H) \ 22、肯特海灘 1827年 泰奧多爾·居丹 法國 264cm×420cm 布 油彩 巴黎 馬里內博物館藏
, W/ A- N5 q% O: M 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場面,一個怵目驚心的瞬間:《肯特的海灘》描繪的是在狂風暴雨的海浪中即將傾複的帆船,人們紛紛逃離帆船,乘上救生船逃命,狂濤洶湧,人們在掙紮。在黑白兩色的對比中,表達的是生命與意誌的不可戰勝。 , W+ a+ C6 Y4 P* l' A
) M3 W% R, g4 e- M7 n& |3 v5 |9 e9 h1 z6 {8 X- O
23、不相稱的婚姻 1862 普基寥夫 (1832-1890)俄國 173cm×136.5cm 現藏於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Q3 |% k7 F/ o2 o
在這幅作品中,畫家體現的是婦女命運的主題。特寫式的構圖,展示一個結婚場面: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女正與一白發老者舉行婚禮,神父為他們祝福,新娘低頭無奈地默認了悲慘的命運,而成為新郎的老者則一幅傲慢的神情。畫家抓住了這一病態的社會現象,用自己的藝術揭露了卑劣的社會交易和對女性的摧殘。 9 v" u/ V5 r! z! R
3 d) w$ t2 F5 I1 i$ s8 k
9 ^, V( p8 Q; T 24、希什金肖像 1880年 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 俄國 114cm×84cm 現藏於俄羅斯搏物館
! ?. J8 ^. H/ Y+ ?, x, S 《希什金肖像》是克拉姆斯柯依高產時期的傑作之一,這時畫家才45歲。作者真實的再現了希什金這位俄羅斯大自然“歌手”的外貌特征,一幅連腮美髯,性格開朗。 4 W+ k9 x6 c# V0 {2 j
: {2 @2 j# O8 U$ F7 @
5 i$ z/ M( H% G2 O a* _( i, g
25、深淵 (又名:夏天的傍晚) 1892 伊薩克.伊里奇.列維坦 (1861-1900) 俄國 150cm×209cm 現收藏於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 n9 A( F. M) W# T- m 《深淵》取材於民間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磨坊主的女兒與一青年農民相愛,而女兒的父親堅決反對。設法買通征兵局,結果青年給抓去當了兵。(舊時俄國的兵役制是終身的)姑娘聞訊深感絕望,便從該橋跳入水潭
! `) ~: X' l) l+ U8 A) | * G- ?* c7 z8 t# y% y
6 z9 b9 q# k3 j5 M' c: ` 26、月夜 1880 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 俄國 179cm×135cm 現藏於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m2 Y/ X. `2 \9 O6 C6 V
這是一幅被人譽為“愛情詩”的油畫,它繼承了俄羅斯藝術的民族性與文學性,敘述了一個美麗的故事。畫家用銀灰色的調子,來渲染恬靜的夏夜,沒有微風,參天的菩提樹顯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薔薇花散發出清香。這樣的時刻,一個穿白色衣裙的美麗少女,獨坐池塘邊的長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著睡蓮和菖蒲。人物與環境處理得十分和諧,迷蒙的月光灑滿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與作者伊凡.尼古拉耶維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5-1887.3)9年前完成的《五月之夜》,可稱為姊妹篇。
) S7 R. q+ h! D* D' t/ Y. M % X) a! I! L& L3 u- h# s
) f* u. h0 }3 O4 n h
27、白樺林 阿爾希普.伊凡諾維奇.庫茵芝 (1842-1910) 俄國 97cm×181cm 現收藏於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術館3 t; J5 o. D' O
庫茵芝在1880年舉辦了一次只展出一幅畫的展覽會,展出的作品是他的名作《第涅伯河上的月夜》,轟動了彼得堡城,每日參觀者擁擠不堪。一年後庫茵芝又舉辦了一次只展出獨幅作品的展覽會,這幅作品便是《白樺林》。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樸樹的校園民謠《白樺林》,或許就是從中獲得靈感呢?
" P; j+ _& X! p a; C, L
- S% o k4 E) E0 p ]
' R8 S, _. m4 j Q' z/ R 28、伏爾加纖夫 1870-1873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1844.7-1930.9) 俄國' h( I' Z' V# [% B2 ~1 p/ H/ k
131.5cm× 281cm 聖彼得堡 俄羅斯博物館藏
' n" w0 i. y+ s$ N/ ] 《伏爾加纖夫》是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5 m- ?& O. }! R& J1 I2 X, P (1844.7-1930.9)在19世紀80年代初創作的批判現實主義油畫中的傑作。這是畫家親眼目睹的情景,成為揮之不去的記憶,列賓決定把這一苦役般的勞動景象畫出來,狹長的畫幅展現了這群纖夫的隊伍,陽光酷烈,沙灘荒蕪,穿著破爛衣衫的纖夫拉著貨船,步履沈重地向前行進。纖夫共11人,分為三組,每個形象都來自於寫生,他們的年齡、性格、經歷、體力、精神氣質各不相同,畫家對此都予以充分體現,統一在主題之中。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色描繪頭上的天空,使氣氛顯得慘淡,加強了全畫的悲劇性。 8 |1 U' f- \: \ O' f9 S
6 b5 s5 X6 [: h! h8 m
/ ^$ c# N; |. x- ?; n8 o 29、伊凡雷帝和他的兒子(全名: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兒子) 1885年 列賓 俄國 199.5cm×254cm 現藏於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X( K/ Y( U) B* L
在80年代列賓的2幅最大的歷史畫便是《查波羅什人給土耳其蘇丹的信》與《伊凡雷帝和他的兒子》。該畫選擇了伊凡四世在日常生活中的暴行,在一與兒子的的爭吵中,伊凡四世用笏杖擊中兒子的太陽穴,這一偶然的沖動致使兒子喪命。該畫具有如此強烈的感染力,以致評論家斯塔索夫幾乎每天在報紙上收集個方面的反應。油畫所描繪的驚人事件,引起了官方的抗儀。俄國聖宗務院總檢察官波畢得諾斯澤夫在給皇上的奏折寫道:“現今藝術真是不可思議,不作一點好的榜樣,卻是一些帶有批判和揭發傾向的赤裸裸的現實主義感情。費解的是畫家偏以全部真實去描繪這些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為什麽要畫伊凡雷帝?除了某種傾向外,找不到別的理由."該畫展出不久即被摘下,再見到它時已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 `; \3 h& L5 R8 s% B3 ^4 |
. |3 v! p) n3 C* j# K3 E
0 _. b) V7 q e- X8 T 30、受胎告之 安傑利柯 1440-1450年 230×321厘米 濕壁畫 現藏佛羅倫薩聖馬可博物館/ l$ M+ W$ ?+ Y, e$ e Z9 [. t
《受胎告知》是畫家在40歲左右為佛羅倫薩聖馬可修道院畫的壁畫中的一幅。畫家在這幅畫里想要強調謙遜溫和的聖母與美麗年輕、長著一對翅膀的天使的形象,人物被置身於一座羅馬式拱券結構的建築物里,科林斯式的細長柱子,使畫中的環境顯得很古老,頗有深度,但形象的感覺還是平面的。
1 l. v, B2 ~9 c5 R2 e
* j/ D( w( U. B0 Z- k: j7 v) @8 |: y6 S
31、1879年8月23日,維蘇威火山爆發 1881年路易斯·埃克托爾·勒魯 法國 190cm×303cm 布 油彩 第戎美術館藏
2 K1 M0 d% H- r& E$ y 畫家以強烈的明暗對比手法,刻畫了維蘇威火山爆發瞬間人們的驚恐與絕望。遠處是黑 an中爆發的火山,滾滾的塵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著白衣逃難的女性。這幅作品運用古典的手法,刻畫了女人們的表情與神態,體現出古典式的理性與嚴謹。 ! c$ ?' b3 H; {. O4 r
& A. D* Y! e3 b6 J, S7 O- o8 z" r# V; l) `. u: U/ M
32、纏毛線 1878年 洛德·萊頓 英國 100.3cm×161.3cm 布 油彩 悉尼 新南威爾士美術館藏
$ g5 y% z" y4 }! T. j) n+ i 畫家沿用古典繪畫法則,以學院派繪畫的嚴謹,描繪了纏毛線的母女。年輕的母親坐在凳子上,姿態優美地繞著毛線,* F2 g! T8 p. h% m: T6 k
衣裙的表現呈現古典風格;小女孩全神專註地配合著母親,扭動著身體,一幅稚氣。萊頓以古典手法去表現生活,因而使作品有呆板僵化之感,並且流露出缺少真實情感表現的缺陷
7 N7 z( E0 Q, Y/ Z
7 ]/ `! S! F. X1 {6 S8 r# b% z! F8 ~( D; a1 m. ~. C g
33、九級浪 1850年 I.K.艾伊瓦佐夫斯基 俄國 221cm×322cm 布 油彩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術館藏. L; V3 c1 |+ q* Y$ f0 l* K/ m
九級浪表現的是風暴中飄泊的人們,他們棲居在帆船的殘余物上,為了生存,拼命掙紮,狂風巨浪,呼嘯而來。暴風雨中的船與人,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抗衡,表現了自然的巨大力量與不可抗拒性。畫面氣勢逼人,色彩動人,借以烘托人的大無畏精神。這是一幅關於人和自然的頌歌,使人震動,也使人動情,給人以難忘的印象。
& U9 ]8 o8 }2 y/ I6 x
+ Y# }) L; H( j
8 c- \/ E9 b5 @7 y/ w9 u: I 34、阿爾卑斯山的雪崩 1803年 菲利普·盧泰爾堡 英國 109.9cm×160cm 布 油彩 倫敦 泰特美術館藏" Q. D4 X$ l' Z, s
這是一幅以嚴謹的手法描繪阿爾卑斯山雪崩景象的風景畫。畫家十分註意造型與色彩的關系,近景的暖色與中、遠景的冷灰形成對比,產生了縱深的空間感,塊狀的山巖造型及不同斜線的構圖,造成了雪崩的動感與恐怖氣氛。畫家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雪崩的奇異與壯觀景象,形象地表現了山崩地裂、氣勢逼人的自然威力 1 ^& l2 ]. m% _- K
; m& J0 L1 U) j9 |9 \$ d% k8 v( l( V
; N7 N- \0 u; e& [. w6 F 35、荷拉斯兄弟之誓 1784年 雅克-路易·達維德 法國 330cm×425cm 布 油彩 巴黎 盧浮宮藏; a, r6 _8 B0 n, I8 k l
荷拉斯,是古羅馬時代的一個家族。古羅馬共和制時期,羅馬人與比鄰的伊特魯里亞的古利茨亞人發生了戰爭,但雙方的人民卻有著通婚關系。在這場戰爭中,荷拉斯兄弟被選出來與敵人進行格鬥,達維德表現的正是個人感情服從國家利益的場面--老荷拉斯將武器分發給三兄弟,三兄弟伸出右手向寶劍宣誓……。畫家運用了多側面揭示主題的手法,使悲壯的戲劇性場面,具有無比的豐富性。男人的剛毅、悲壯與女人的哭泣形成對比,深化了題旨的思想性
# a# Z9 e& a* N/ H' h% ]% [$ D
8 T8 S8 u1 ~0 |$ |" `! v$ F4 m7 p
36、販賣孩子的商人 1763年 約瑟夫-瑪麗·維安 法國 96cm×121cm 布 油彩 楓丹白露皇家博物館藏# Z$ j& D) O, q7 C8 r6 m4 Z
這是一幅人神合一題材的繪畫,有著典型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人物造型嚴謹,肅穆而冷靜。女主人被刻劃得高貴而矜持,女商人則從提籃里抓出一個帶翅膀的小男孩(無疑這是小天使),構成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場面。如果說畫家描繪的是當時社會現實的話,那麽,那個正在被販賣的長著翅膀的孩子,無疑又給作品增添了撲朔迷離的色彩。 . h( u' A8 E# R {, z) @; |9 z
" W5 ]& W# A, J
# [3 c& I, d' c) z6 z4 @ 37、盲女 1856年 約翰·埃·密萊 英國 86.6cm×61.6cm 英國伯明翰市搏物館與美術陳列館" X2 O3 Q9 Z8 D
密萊運用古典畫法,一絲不茍的刻畫出一對流浪兒在雨過天晴後的神態,盲女聆聽著小夥伴對大自然的描述。
7 ^+ N& E- _, o! |5 j
' f g) n* p& M# K
+ ?. T1 Y o; F1 N w- H 38、笛子演奏會 1852年 阿道夫·門采爾 德國 142cm×205cm 布 油彩 柏林國家美術館藏& I$ A, k: w% Z
門采爾是德國著名的現實主義畫家,《笛子演奏會》顯示了他卓越的繪畫技巧。整幅作品色彩輝煌華麗,冷暖、明暗的轉換與過渡,與畫面情緒相融,恰到好處。在總體背景下,人物刻劃主次、身份、等級分明。處在燈光照耀下的貴族們,服飾華麗,卻被畫家以灰調子淡化;處於暗部的樂手們,在燭光下顯出全神貫註的神情。真正處於焦點而又被人關註的,是那位笛子演奏家,他姿態瀟灑、神情專註,陶醉於曲調之中。燈光給他以暖調,黑衣使他莊重,優美的樂曲,似乎正從演奏家的指尖溢出,並充滿了豪華富麗的空間。
7 N' H8 v/ r: E% Z; ]6 b
0 w! e2 {' l$ [! i6 x* a
& C$ H5 V5 u' `1 B+ ` 39、桌 球 1807年 路易斯-利奧波德·布瓦伊 法國 56cm×81cm 布 油彩 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 ^! w4 }2 l. k! U0 Z 在這幅畫中,布瓦伊以極熟練的筆法與色彩,描繪了市民階層的生活與風貌。在一個桌球俱樂部里,數十人集中在一起,打球,聊天,玩耍。其場景被畫家處理得井井有條,人物刻畫體現出新古典主義畫風的完整細致。色彩嚴謹,素描一絲不茍,成為一幅古典風味極濃的風俗畫。 2 z' p+ O3 `/ N/ [/ G: X* i1 ~
2 o1 p! [6 s7 x% Y8 p6 S! u. J
+ o1 H5 N4 r- Y. I' d9 g 40、意外歸來 約1882 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 俄國 油畫 160.5×167.5厘米 蘇聯特列恰柯夫美術館
8 I; W1 u8 b" Q8 ~. V( Q* O 這是俄國寫實主義大師列賓在19世紀後期創作的《意外歸來》。畫家塑造了一個在沙皇專制統治下遭受迫害的革命知識分子的形象。經過長期流放和苦役,革命者突然歸來。一個面容瘦削、滿臉胡須的中年男子走進房里,身上還穿著囚衣。門口的女傭把他看成“陌生人”,妻子吃驚地從請大家認真回複樓主的貼上站起來。畫面上還有年邁的母親和兩個幼稚的兒女。這幅畫幾經周折才得以展出。
" d- X @# K5 R _4 t
. Z8 \2 z4 ~. h; b4 E1 d8 M |
|